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
⊙记者 苗燕 李丹丹
出于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趋稳以及通胀情况的判断,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,非常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已圆满完成使命,在当前的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目标、取向有必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,即货币政策应该逐步回归常态,而这种“常态”就是回归“稳健的货币政策”。
张健华认为,当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条件已经成熟。一方面,国民经济复苏的态势在不断巩固,今年全年达到10%没有问题,且他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充满信心。另一方面,物价由负增长变成温和上涨,近期内还有再提高的可能。此外,进口价格指数已超过60%,表明进口价格未来预期上涨很快,对输入型通胀可能产生很大的压力。所以物价形势不容乐观。张健华称:“在CPI很高的情况下,还能不能继续放松货币条件就非常关键了。”
张健华称,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,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,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。所以货币政策有些工具可以微调,而且微调以后还可以反向调。他指出,“稳健的货币政策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,有时候是紧缩的,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。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,有不同的做法。
而“稳健的货币政策”含义包括: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;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;管理通胀预期;管理价格体系;加强流动性管理,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,支持经济结构调整。
张健华认为,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,应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,所谓的针对性就是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,要防止资金过度地流向资产市场,炒作资产价格。此外,他特别强调要管理好通胀预期。他认为,今年年底物价可能超出年初的预计,实际通胀也可能有所上升,而明年通胀形势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因此,中央银行不能掉以轻心,最核心的是不能让长期的负利率侵蚀居民的储蓄资产。他随后表示,央行有一些工具可以理顺价格体系,这将有助于资源要素价格的配置。
在谈到加强流动性管理,引导信贷适度增长时,张健华指出,当前中国流动性管理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美国的量化宽松。他认为,美国最新通过的Q12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影响很大,美、欧、日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,很大程度上会引发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。“而中国又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发展得最好的,所以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,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资产价格方面压力很大。”张健华称。
今年10月19日央行启动加息,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长期加息的通道?张健华对此表示,货币政策出台后,要观察一下效果,然后再根据效果考虑下一步的措施。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,还可以采取一些反向措施。因此,仅凭一次加息就断定中国进入长期加息通道是对货币政策的误解。